在電腦發展沿革中,硬碟在資訊儲存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硬碟科技的基礎技術則來自於『磁紀錄』的技術和原理。這門科學結合了材料和物理學,最早的磁紀錄開始於19世紀末,其概念為利用磁性媒介的特性,將電信號儲存在磁介質內,並且取出和重現訊號的過程。此種訊號包含聲音、圖片、數字或其他能夠轉換為電信號的訊號。
磁紀錄的技術發展以來,紀錄密度便不斷的突破,2005年之前所有的技術幾乎都是『水平磁紀錄』,而後由於此種磁紀錄方式隨著紀錄密度不斷增加,面臨到『超順磁效應』的衝擊。這種極限源自磁紀錄媒體的發展受到訊雜比、熱擾動、寫入性等三方面的困擾,紀錄密度的成長開始陷入成長的瓶頸,因此又發展出垂直磁紀錄(PMR)的出現,這種磁性的紀錄顆粒的易磁化方向相對於碟片來說是垂直的,這種方式將更穩定以及提升硬碟容量,但是在達到一定容量時,還是會出現超順磁效應的瓶頸。
2010年硬碟各大廠東芝(TOSHIBA)、希捷(Segate)、威騰(WD)共組技術聯盟,發展疊瓦式磁紀錄技術(SMR),由於磁軌大小通常取決於寫入磁頭大小,都比讀取頭要大,而磁軌寬度一般會比實際略大一些,用以避免讀取時跑到鄰近磁軌的問題發生,而SMR將這種磁軌間的保護距離縮小,允許磁軌之間互相重疊,就好像屋頂的疊瓦一樣,利用這種技術的發展就能夠在不縮小磁頭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儲存的密度,在相同空間中寫入更多資料,這種高效技術將可滿足現代使用者面對大容量的需求。
為了滿足未來世界對於大量儲存資訊的需求。近年來市場上已經出現全新的磁紀錄技術,像是HARM熱輔助技術、氦氣填充技術等科技也陸續出現,未來硬碟科技的技術發展仍將不斷突破,在容量增加的同時也必須維持硬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各硬碟大廠的研發成果是否能夠以合理成本量產上市,將成為下一世代儲存技術勝出的關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