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分享的TOSHIBA CANVIO CONNECT一連串的開箱跟測試之後,因為本人小弟我愛研究硬碟的本性,所以立志將三大品牌忠與CONNECT同類型的都測試一下,接下來又被朋友挖去買硬碟,我就發揮我的奸人本性說服他買了WD的My Passport,當然,既然買了就ㄧ定要先來幫他開箱吧XD!
繼上次分享的TOSHIBA CANVIO CONNECT一連串的開箱跟測試之後,因為本人小弟我愛研究硬碟的本性,所以立志將三大品牌忠與CONNECT同類型的都測試一下,接下來又被朋友挖去買硬碟,我就發揮我的奸人本性說服他買了WD的My Passport,當然,既然買了就ㄧ定要先來幫他開箱吧XD!
繼上一篇的雲端硬碟體驗之後,想必大家又多了許多隨身硬碟的其他用法了吧!回顧上次所說的,現在的隨身硬碟用法,除了原本的設備對設備之間的資料儲存、傳輸外,更可與雲端硬碟應用程式結合,成為你專屬的雲端硬碟。
說到雲端這個已經被講到氾濫,磨到發光的名詞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事物不能掛上雲端這兩個字了。前幾天小編看網路舊聞時,發現還有早餐店、計程車招牌,甚至還有靈骨塔位標上雲端的,儘管這些張冠李戴讓人啼笑皆非,不過也正好證明雲端真的是代表一個fashion的代表詞,任何事物只要跟雲端有一些關係,先別說可不可以大發利市,但似乎可以讓「雲端XXX」有了神功護體,然後就能與其它同樣的東西分出區別。
從古至今的資料儲存媒介(其實也才30年前而已),從已作古的8吋到3.5吋軟碟片,前進到CD、DVD光碟片,現在可攜儲存裝置設備已普遍以USB隨身碟/硬碟為代表,容量也從最早的180KB,到光碟的700MB,DVD的4.7GB到現今動輒數十GB容量隨身碟──以數十倍於前代產品的容量來快速演化。
不過在近幾年,雲端空間顯然又是比隨身儲存設備更夯的東西,怎麼說呢?現在從小學生到銀髮族,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在行動裝置漸為人們所必備的學校、職場工具後,我們所用的資料文件等,幾乎都可從雲端空間拿取,隨身硬碟專For電腦使用的用途已逐漸式微。
想當年….在隨身儲存設備還未普及的年代,我們這些菜學生繳報告時,都要拿著3.5”的磁碟片,到學校外的影印店去列印報告或論文,而一張軟碟片僅可容納1.44MB,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這樣做已經是很Fashion的方式了,不過在列印前要先把資料的銜接性檢查完整,不然就會發生資料沒有印到的囧況…..= =(這樣好像透露了小編的年齡?)
身為一個半專業的3C玩家,身邊總是有許多朋友問我。如果我想買一台硬碟,我該如何選擇呢?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大一樣,預算也不大相同,每個人可能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順便造福各位鄉民,更為了以後有人問我時我可以直接丟這篇的連結給他,我就在這篇一併為各位解答。請看!